1. <acronym id="i1100"></acronym>
      <ruby id="i1100"><em id="i1100"></em></ruby>

        <strong id="i1100"><pre id="i1100"></pre></strong>

        <track id="i1100"><em id="i1100"><del id="i1100"></del></em></track>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資訊動態

        怎么處理?小麥播種遇到的8大問題,農民一定要注意!

        發布:2022-10-10 瀏覽:1549次

        農民朋友在秋季小麥播種時需要注意哪些具體管理細節呢?如何才能實現一播全苗、培育出健壯高產的麥苗呢?為了更好的幫助廣大農民朋友種植好冬小麥,提前給大家準備了有關冬小麥播種管理技術要點的文章,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又能所收獲。

        開麥1502

        一、如何選擇冬小麥的好品種?

        小麥根據品種特性,可以分為冬性、弱冬性、弱春性、春性四大品種類型,不論選擇什么樣的品種,都要以預防越冬凍害為根本。

        一方面,一般來說,春性品種比較適合適期晚播,冬性品種比較適合適期早播;春性和弱春性品種的小麥在冬前長勢快、分蘗多、后期產量大,這一點要比冬性和弱冬性品種的小麥具有更好的優勢,但在抗寒防凍害能力上,冬性品種強于弱冬性品種,弱冬性品種強于弱春性品種、弱春性又強于春性品種。所以,大家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首先要結合當地的冬季氣候溫冷實際狀況,選擇適合當地氣候特點的品種,以目前來說,大部分地區的冬小麥以種植弱冬性或弱春性品種的比較多,冬季溫度高、降水多的地區建議選擇春性品種,冬季氣候冷或海拔比較高的麥區建議選擇冬性品種。此外,播種期較早的建議選擇半冬性品種(防冬前旺長),播種期較晚的建議選擇弱春性品種(確保冬前能夠長到健壯苗標準)或早熟品種。

        一方面,對于土壤深厚、水肥充足的種植地,建議選擇株形低矮、莖稈粗壯、分蘗能力較強、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對于土壤貧瘠、水肥不足的種植地,建議選擇株形較高、分蘗能力中等、抗旱性較好、產量中等的品種;對于播種量較大的種植地,建議選擇分蘗能力中等、成穗適中的大穗品種,對于播種量較小的種植地,建議選擇分蘗能力強、成穗性好的多穗品種。

        另一方面,在選擇小麥品種時,還要注意選購品質優良的正規種子,建議選擇凈度≥98%、發芽率≥95%、含水量≤13%、抗病性強、抗倒伏性強、高產性好、成熟期適中的優質種子,不可貪圖便宜購買質量較差的劣質種,否則后期吃虧上當的還是咱們農民自己。

        二、如何確定冬小麥的較佳播種期?

        小麥播種期對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影響非常大,適期播種對小麥非常重要。

        對于大部分地區來說,小麥適合的播種期是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中旬前后,較佳播種溫度是15-20度,對于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小麥主產區來說,冬小麥適合在10月上旬到10月中旬播種,遲不可超過10月20日。小麥適期播種,既能培育出抗寒能力較強的健壯苗,又能預防小麥冬前發生弱苗或旺苗的現象,同時有利于使田間麥苗在冬前形成優良的單體和群體結構,從而確保小麥后期形成理想的畝穗數和畝產量。

        但小麥播種期的早晚應當嚴格結合當地的氣溫條件、水肥條件等靈活確定,不可隨波逐流或過于盲目,不論播種過早還是播種過晚,都對小麥生長發育不利,不論什么時間播種,都需要確保小麥在冬前達到5葉1心、單株大分蘗3-5個、次生根5-8條、0度以上積溫達到550-600度,冬前低于這個標準屬于弱苗,冬前高于這個標準屬于旺長苗,在越冬時容易發生凍害死苗現象。

        如果小麥播種期過早,過早出苗的小麥會出現葉片狹長、節間過長、苗株細弱、分蘗過多、拔節過早、大孽冬前過早分化幼穗等問題,會造成小麥都的抗寒抗凍能力大幅下降,在越冬時即使遇到不太寒冷的低溫,也容易發生凍苗死棵的現象。對于播種過早的小麥,應當在播種時及時進行鎮 壓來抑制主莖和大孽的過早生長,同時還要控肥控水、劃鋤松土、噴施控旺類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矮壯素、助壯素、多效唑等)等方法,來預防幼苗過度旺長,爭取使小麥在冬前停留在抗凍害能力較強的健壯苗標準上。

        果小麥播種期過晚,小麥因為播種晚、出苗遲、冬前生長時間不足,在冬前既不能達到健壯苗的標準,越冬前積累下充足的積溫,在冬前容易出現苗黃苗弱苗瘦、葉片薄小、次生根少、根系不發達、分蘗數量不足、抗旱抗寒能力差等問題,在越冬時更容易發生低溫凍害,開春后還會發生穗少、粒小、成熟期推遲等問題。對于播種過晚的小麥,應當在麥苗長到3葉期時,趁早通過追肥、補水、葉面噴施尿素水+磷酸二氫鉀、中耕劃鋤松土等方式,促進瘦弱的麥苗加快生長、盡快達到越冬健壯苗的標準。

        濮興8號

        三、如何掌握小麥的較佳播種深度?

        小麥播種過深或過淺,不僅不利于麥種的發芽出苗,而且都對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不利。

        正常情況下,小麥播種的較佳深度應當掌握在3-5公分之間,淺不可淺于3公分,深不可深過5公分,冬性小麥的較佳播種深度為4-5公分,春性小麥的較佳播種深度為3-4公分,否則會導致小麥出現發芽出苗晚、出苗黃弱、出苗不齊、缺苗斷壟、越冬發生低溫凍害等問題。

        小麥播種過淺(播種深度小于3公分),一方面會導致種子因干旱缺水或吸水不足而出現失墑落干、出苗不齊、缺壟段苗的問題,另一方面會造成出苗的小麥新生根、分蘗距離地表過近,甚至出現幼根和分蘗節直接裸露地表的問題,不僅容易根系發育不良、分蘗數少、分蘗個頭小等問題,而且播種過淺的麥苗在抗寒、抗旱方面比較差,在越冬時更容易發生凍害死苗問題。對于播種過淺的小麥,應當在小麥播種后及時進行鎮 壓沉墑,在出苗后及時集合劃鋤松土進行壅土圍根,或者在冬前用薄土或農家糞肥進行撒蓋,以防越冬受害。

        小麥播種過深(播種深度超過5公分),一方面會造成種子發芽出苗時間遲緩、幼苗冬前生長期變短,另一方面因為深土中的種子發芽出苗會消耗掉大量的種內養分,會造成小麥出苗后苗株黃、細、弱,葉片細、薄、長,分蘗少、小,分蘗節的1、2節間過度伸長,次生根少、弱、不發達,再一方面播種過深的小麥在冬前無法形成合力的個體和群體結構,在越冬和開春時容易大面積發生凍害、死苗的現象。對于播種過深的小麥,應當在小麥出苗后的2葉期時,結合劃鋤松土及時進行拔土清棵管理,把幼麥苗根附近的土輕輕劃攏到周邊部位,以此來減輕麥苗生長的土壤阻力,促使麥苗能夠正常生長。


        四、如何確定冬小麥的較佳播種量?

        在種植小麥時,我們不僅提倡適期播種,而且還要倡導實行精量或半精量播種,以便確保小麥密度適宜、單株健壯、群體結構良好,進而達到后期防病、高產、優收的目的。如果播種量過大,容易造成田間麥苗群體過大、個體發育不良、透風透光環境變差、后期容易倒伏;如果播種量過小,又會造成田間麥苗群體不足、個體旺長、成穗數過少、后期容易減產。

        小麥播種量的大小沒有固定的數量,墑情適宜、適期播種的小麥,每畝播種量在一般在7-10公斤之間。正常情況下,對于適期且精量播種麥田,每畝基本苗掌握在8-12萬株左右,半精量播種的每畝基本苗掌握在12-16萬株左右,播種前較晚的地麥田每畝基本苗掌握在16-20萬株左右,這樣的麥田一般畝達到產量的較大化。在小麥種子使用量上,正常播種條件下可以按照“斤種萬苗”的方法確定每畝用種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適期早播或晚播的麥田,播種期內每早播或晚播一天,就需要減少或增加半斤到1斤的用種量,也就是每早播或晚播一天,要確保每畝基本苗減少或增加5000株左右,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小麥后期有足量的成穗數。小麥播種量一般使用“播種量(公斤/公頃)=基本苗(萬/公頃)×千粒重(克)÷100×發芽率×田間出苗率”的方法計算,如果不會計算建議播種量或者掌握不準具體播種量,為安全起見,建議按照每畝8-10公斤左右的用量播種即可。

        但小麥的播種量使用不是一成不變的,具體播種量要結合品種的差異、播種期的早晚、墑情的優劣、地力水平的高低、播種的方法等進行靈活增減調整。①播種時需要適當增加播種量的情況:高產田、播種時墑情較差的地塊、播種期較晚的地塊、旱田播種的地塊、土壤肥力較低的地塊、分蘗能力弱的品種、大穗型品種、成穗率較高的品種、冬性或弱冬性的品種、撒播或機播的地塊;②播種時需要適當減少播種量的情況:適當減少播種量,中低產田、播種時墑情較好的地塊、播種期較早的地塊、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晚茬播種的地塊、分蘗能力較強的品種、中小穗型品種、成穗率較低的品種、春性或弱春性的品種、精量或半精量播種的地塊。

        鄭麥925

        五、如何確定冬小麥的較佳播種方法?

        從全國小麥種植區來看,目前常用的小麥播種方法主要有三種,既撒播、條播、點播。

        對于撒播方法來說,比較適合地塊整理難度大、土壤黏性重、搶時搶墑播種以及輪作套種的地塊(如小麥棉花套種、水稻小麥輪作)使用,優勢在于播種速度快、節時省工,但因為播種深度沒有保障,所以在出苗率和出苗整齊度比較差。

        對于條播方法來說,是常規種植和高產田種植使用較多的方法,現在一般都是使用播種機進行播種,此種方法因為播種均勻、深淺一致,所以不論是在發芽出苗率、出苗整齊度、幼苗健壯度上,都具有較好的表現,而且苗株個體與群體競爭性良好,田間透風透光條件適宜,比較有利于高產。

        對于點播方法來說,比較適套種間作或混作的地塊使用,但此種方法既費事又費時,而且苗穗數較少、產量普遍不高,所以一般不建議使用此種方法。

        六、如何處理冬小麥的種子?

        播種時麥種的質量與處理方法,不但直接影響著小麥播種后的出苗速度快慢、出苗是否整齊、幼苗長勢強弱,而且直接影響著小麥病蟲害的發生情況。一般情況下,不建議直接播種,建議在播種前按照先曬種再拌種的方法進行播種。

        1、兩次曬種


        小麥曬種,不但能夠喚醒種子的休眠、提高種子的活性,而且還能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滅殺種子表面的殘留病菌,同時還能促使種子早萌芽、早出苗和幼苗齊壯。

        小麥曬種可以分兩次進行,第 一次在播種前20-30天選擇晴天連續晾曬2天左右,第二次在播種前3-5天在晾曬1-2天。在進行曬種時,不可直接把種子放在硬化地面上暴曬,否則會燙傷種子,應當先在地面鋪上涼席、塑料布、化肥袋等,再把種子放在上面進行晾曬。

        2、拌種包衣


        小麥拌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預防紋枯病、全蝕病、黑穗病、條銹病、根腐病、白粉病、蚜蟲、飛虱、吸漿蟲、潛葉蠅以及螻蛄、蠐螬、金針蟲等各類地下害蟲的危害,否則容易造成小麥缺苗斷壟的問題。

        一般來說,小麥拌種常用的藥物主要有五氯硝基苯、氟咯菌腈、粉銹寧、吡蟲啉、苯醚甲環唑、辛硫磷、戊唑醇、三 唑酮、三 唑醇等類的藥物或者含有以上有效成分的拌種劑或包衣劑。在選用拌種藥物時,大家應當根據自家麥田常發的主要病蟲害類型選擇較適合的藥物使用。如果有必要,可以在拌種時加入適量蕓苔素內酯、氨基酸寡糖等一起使用。


        七、冬小麥播種前如何科學進行整地、施肥、造墑?


        土壤是小麥賴以生存的基礎,肥料是小麥健壯生長、正常發育所需養分的主要來源,所以要想小麥出苗整齊、長勢健壯且后期能有一個較高的產量,播種前的精整土地、施足底肥就尤為關鍵。

        在整地管理上,一方面要提前徹底清理田間地頭的作物殘枝落葉、碎石雜草等,主要是為了破壞病菌蟲害的生存環境、控制病蟲害發生的源頭;一方面要提前10-15天對土地進行旋耕后深翻并曬墑,然后在播種前對地塊進行精耕細耙和鎮 壓,確保種植層土壤達到深厚通透、細碎平整、上虛下實,不能有任何的明暗坷垃等。

        在整地時需要注意的是:①小麥種植地一般每淺旋耕(15公分左右)2-3年左右,就需要進行深翻耕(25-30公分左右)1次,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能夠破除底層土壤板結、提高土壤的疏松通透新、增強地塊的保水保肥性能以及小麥抗寒抗旱的能力;②對于秸稈還田的小麥種植地,在進行秸稈粉碎時要注意把秸稈徹底粉碎且留茬不可過高(預防小麥扎根不實),同時還要增施一些氮肥(預防秸稈腐熟時微生物與種苗爭奪氮素),一般建議對秸稈粉碎2遍,秸稈留茬小于5公分以內,粉碎后的秸稈長度不可超過8-10公分,秸稈還田后應當每畝增施5-10公斤的氮肥。

        在底肥施用管理上,有條件的農戶可以進行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沒有條件的農戶可以結合整地每畝施入3000-5000公斤的腐熟農家糞肥,同時根據地塊肥力高低適量搭配10-15公斤的氮肥(尿素)+15-20公斤的硫酸鉀+20-25公斤的磷酸二銨一起施入。

        在墑情管理上,小麥播種時要確保有適量的水分供應種子吸收發芽,正常情況下,沙壤地塊確保土壤含水量不低于16%以下,黏壤地塊要確保土壤含水量不低于22%以下,壤土地塊要確保土壤含水量不低于18%。如果墑情不足,就需要在播種前提前澆水造墑,等水分滲透到土壤中后再進行適期播種,以防播種后出苗不齊。


        八、冬小麥出苗后旺長如何鎮 壓補救?

        對于秸稈還田、播種過早、水肥過大、播種后溫度較高的麥田,在冬前容易發生出苗不齊、徒旺長、幼穗過早發育、過早拔節、抗寒性變差的問題,這樣以來十分不利于麥苗安全越冬。為此,應當在播種后到冬前進行科學合理的鎮 壓。

        在小麥鎮 壓的方法上,可以分為播種后鎮 壓和出苗后鎮 壓兩種。

        1、播種后鎮 壓


        對于進行秸稈還田地種植的小麥,如果整地不到位,會導致小麥種子與土壤接觸不實、種苗扎根不牢、水肥吸收不良的問題,建議在播種后1-2天后選擇陰天或晴天的上午、傍晚時,進行濕度的土壤鎮 壓,以此來促使種子更好的與土壤接觸,以防出現出苗后發生缺苗斷壟的情況。墑情較差的地塊,應當在隨播隨鎮 壓或播種后立即鎮 壓。

        2、出苗后鎮 壓


        小麥出苗后鎮 壓的較佳時間,一般在3葉1心期時進行,較適合鎮 壓的溫度為為5-6度左右。正常情況下,小麥鎮 壓應當按照“弱苗少次輕壓或不壓、旺苗連續多次重壓”、“壓干不壓濕、壓黃不壓綠”、“有霜凍露水不壓、鹽堿地不壓、拔節苗不壓”的原則進行,另外,對于主莖每長到3葉1心的麥苗也不應當進行鎮 壓,需要連續鎮 壓的地塊,應當每隔10天鎮 壓1次,一般連續進行2-3次即可。


        除了物理鎮 壓方法外,對于冬前長勢過旺、過早拔節、發生徒旺長的麥田,還可以通過噴施多效唑、矮壯素、多效唑、助壯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來抑制主莖生長,從而達到控制旺長、健壯植株、增強抗寒抗旱性的目的。


        來源:天中種業【聲明】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將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豫公網安備 41050502000134號

        久久午夜福利av|A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白嫩无码人妻熟妇啪啪区